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艺术 >

崔治中油画艺术

2013-12-13 22:04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网

 崔治中个人简历
1956年生于四川
1988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四川绘画艺术院画师
1980年版画《湖畔》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军画展
1980年版画《绿色屏障》赴南斯拉夫参加中南文化交流展
1984年油画《高高的山岭》参加第六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1988年油画《她们从哪里来》赴斯罗维尼亚参加中国现代绘画展
1990年版画《白廊》中国首届青年版画
1991年版画《斜光下的女人体》参加在台湾举办的中国名家油画展
1991年版画《白廊》参加91年度波兰国际版画巡回展
1993年油画《大山寂静》参加中国油画双年展
2003年油画《大山》参加纽约国际艺术邀请展
2009年油画《声色》参加东京艺术联展
2012年赴德国巴伐利亚州举办画展
2013年8月北京国际乡村青年油画邀请展
2013年10月在北京国际乡村艺术馆举办了《异左异右—崔治中、沈文林个人油画展》
 
    雾中的一米阳光
    三十多年的中国当代艺术到今天仿佛进入一个停顿期,或者说困惑期。尽管其核心是前卫的、实验的、先锋的,这种活跃的分子依然,但却似乎迷失了方向。中国当代艺术出路在哪?是走向世界,还是回归本土?是继续向前奔跑,还是回归传统?艺术家、批评家都在寻找。在众多寻路的艺术家群体中,我看见了崔治中的身影,他既模糊又清晰,像雾中时出的一米阳光,在某一个清晨,似乎唤醒了我,看见这窗外一米夺目的阳光,我仿佛看见了希望。因为绘画其实就是阳光和视线相爱的一场盛宴。
     看最近崔治中的作品,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和之前的作品相比,已经越走越远,从具象、半具象,到具象与抽象相结合,再到现在的彻底抽象。我想这不是技巧上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而是观念发生了革命,可以说他现在在对自己进行革命,这种勇气和决心源自从四川到北京,在上苑艺术馆驻馆,地域的改变,人文的改变,艺术的交流,艺术家作品的在一起比较,艺术理论和艺术技巧都在变,灵感也在超越从前的生活,由此,地域和艺术氛围对于一个艺术家何其重要,况且是一个话语不多,善于思考的艺术家。
     崔治中最近笔下的表达,更偏于情感与灵魂的表达,不刻意在形上做文章,而是一种全新图式,就是意动画动,试图完成一种全新图式,就是完成一种你看得到想不到的图景。在他看来,一个纯属的表象实质有可能会是没有图像的世界,但却会最接近真实的世界。眼睛代替内心的寻找不一定是真实的,真空的世界我们无法控制,一定有一种看不见的现场,而现实和现场是不可能交换的,现场的独自存在消逝和改变着自己,面对这种现场,艺术家是无奈的,而他试图通过时间和空间以及绘画来留住这种精神的现场。这世界的确有不少这样的图景,而通过艺术的方式抵达这种境界,非常危险却又往往出彩。生命和世界,艺术和生命究竟是什么关系?无数的解答形成无数的答案,而崔治中试图用抽象的图式去表现这千万种解答,没有文字却比文字更具力量。他没有模拟现实或现实之外可感的具象,他放弃了原有固定或形成的模式,他在用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种图式看似无形却形态万千,这种图式看似盲目却方向清晰,将无形的精神世界,立体地、梦幻地呈现出来。他当然有个人主义,表现主义里面的个人情结和浪漫,但他探讨的精神极限、或者说世界的彼岸,怀着对理想、人类本性的渴望,这种至真、至纯的状态,已经超越了个人表现主义的局限,他在延伸和冲击当下,这种超抽象的流动或聚集形成了一种力量,不可忽视的力量,他朝着世界的内部和深处在拓展。他不要描述和故事,也不需要情结和雕琢,他在尝试更丰富的知觉世界,暗示物的内部和背部,呈现看不见的真实世界,完成一次介于理性与非理想支架的表达,我感受到了崔治中作品在现实世界的轰鸣带来物体的沉寂,也感受到了他这种表达的愉悦、快感和无限的可能。( 宋子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