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艺术 >

唐六琴巧手慧心 紫砂梦壮心不已

2013-12-26 10:17 来源:未知

 

  
       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唐六琴

    江苏省宜兴市丁蜀镇南街,地方不大很有名气。从那里走出来的紫砂界名人一代接一代,自明清开始的时大彬、李仲芳、陈鸣远、惠孟臣、邵大亨到近代被誉为紫砂泰斗级的顾景舟、朱可心;以及目前紫砂界德高望重的徐秀棠、徐汉棠、谭泉海、毛国强、储立之、谢曼伦等等,还有必须特别提起的在宜兴紫砂界声望极高的唐氏兄弟唐凤芝、唐祝和,前者是本文主人翁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唐六琴的伯父也是恩师唐凤芝,后者是她的父亲唐祝和。

  唐六琴老师成长的环境可是真正实打实的耳濡目染紫砂文化并浸浴其间接受着父一辈那些老紫砂艺术家的直接影响。很小就钟情紫砂壶制作的唐六琴,在父亲唐祝和、伯父唐凤芝的撺掇敦促之下,少年懵懂时就敢释手做壶,虽然传统制壶技艺工序繁杂但唐六琴不厌其烦;青春好学时期,父亲唐祝和伯父唐凤芝因为发现唐六琴确实对制作紫砂壶颇具悟性而且心性灵巧,才正式正规地亲自对其传授制壶技艺,那一年,唐六琴17岁。

  光阴荏苒的40多年以后,一个天性聪慧、谦虚好学,勤奋自律的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唐六琴终于全面地被紫砂业界,被国内收藏界以及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壶友认可,并得到赞誉度极高的评价。她的作品《雅竹野趣》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荷塘情趣》被香港茶具文化馆收藏;《飞黄腾达》被江苏省台湾事务办公室作为贵重礼品赠送给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连年来好评如潮获奖无数,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秘书长、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彭德骏先生称她是“紫砂界的一匹骏马,”是经历“四十年艰辛跋涉,四十年勤奋耕耘,四十年精品叠出,知名度较高的紫砂陶艺家”。

        唐六琴作品《雅竹野趣》

        唐六琴作品《荷塘情趣》

  的确,唐六琴老师以中国女人特有的顽强刻苦坚韧之秉性,坚持不渝追寻紫砂艺术之梦,对传统紫砂壶的制作技艺坚守40多年的逐日锤炼,练就精良技艺,积累厚实造诣,她的作品在紫砂业界自成一格、独领风骚。

  巧手慧心

  唐六琴老师说,小时候我们家的左邻右舍都是做紫砂壶的,顾景舟、朱可心和我父亲、伯父经常在一起喝茶议事。从十几岁开始学习做紫砂壶,我就一直在这些叔叔伯伯们的眼皮底下,做得好,他们会表扬我;做的不好,他们会随时指点纠正。我这一辈子喜欢做紫砂壶,喜欢探究紫砂艺术其中许多很深奥的学问,喜欢将紫砂艺术与大自然融洽结合,主要还是受他们的影响,是他们对紫砂艺术毕生的挚爱,激发了我40多年来对紫砂艺术的执着、坚守。

  唐六琴老师的家庭是紫砂世家,父亲唐祝和是早年宜兴紫砂界非常杰出的既精技术研发又懂业务管理的人才,也是“宜兴紫砂工艺厂”第一任主管生产技术的科长;带头响应政府号召下放农村以后,依然对紫砂艺术不离不弃,他与所有下放到农村的紫砂技术骨干集中起来共同创建了“宜兴紫砂工艺二厂”。当年,唐祝和的那一份拳拳之心为宜兴紫砂传统技艺在乡村的普及和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同时他还以实际行动影响着自己的子女,言传身教应该如何珍视这一份传统文化,珍惜这一份赖以生存的手艺,珍重这一份永远必须追求的紫砂艺术。在唐祝和先生教育下,他的九个子女大多从事了紫砂事业,唐六琴当然没有例外,而且是其中特别出色的一个。

  为了让唐六琴严格接受传统制壶技艺的锤炼,唐祝和将她交给胞兄唐凤芝亲自教授。民国时期就已经名闻遐迩的陶艺名家唐凤芝先生,真传唐门紫砂技艺,所制紫砂壶件件精良,款款新颖,驰誉中外。唐凤芝一生可歌可泣亦可叹,曾因一把“抗战胜利壶”而备受社会各界关注;为复兴中国紫砂事业曾竭力推崇“争取对外贸易,驰誉欧美两洲”的新革新思想而备受业界瞩目。唐凤芝先生爱国爱家一身傲骨,专注制壶技艺,潜心师承传达,为中国紫砂事业薪火传承功勋卓著,他的许多作品也被国内外专业收藏家珍爱有加。唐六琴跟着伯父唐凤芝老先生不只学到了传统的制壶技艺,同时也接受了伯父对中国紫砂文化更深的理解和更远的抱负。

  40多年紫砂艺术生涯远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但唐老师凭着自己对父辈们的庄严承诺,凭着一腔真心热爱紫砂的热情,凭着自己不怕苦不怕累的毅力,见啥学啥,学啥精啥,敢想敢创。她制作的花货紫砂壶,每一件都造型逼真、形态自然、大雅在外、内秀其间、经得起业内外人士揣摩细品;她制作的光货紫砂壶,个个质朴明快、圆润恬适,端庄者厚重,装饰者奇妙。凡经她同意入市的作品实用欣赏皆可,把玩收藏皆宜,构思新颖工艺精良,是真正的巧手慧心之杰作。

  对于唐六琴老师的从艺经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张守智有一个很好的总结:“她天性聪慧,自小的耳濡目染及父辈的言传身教下加上她自己的刻苦钻研和勤奋好学,很好地继承了先辈的艺术精华,并且在紫砂艺术方面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创新。”

  唐六琴常常想起:“那时候,我在家里接受的是父亲和伯父的亲自教诲,走出大门,随便走进哪一家,左右邻居的叔叔伯伯们全是制壶高手,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国紫砂界的顶级大师,譬如顾景舟、朱可心、蒋蓉、徐汉棠....我有不懂问他们,他们看我人小好学,会手把手地教我;我的作品做好了拿过去给他们看,他们都会毫不客气地给予或肯定或批评或指正。所以,我就是在大师的氛围里长大,在大师的眼睛底下成才的,我的每一次进步,与他们的教诲有着丝丝缕缕的关系。”

  好人好报

  山水苍茫演绎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命题,大浪淘沙展现着紫砂事业的跌宕风波。

  改革开放的大潮席卷各行各业,忽如一夜春风吹绿了枯枝吹醒了大地,同时也吹动了一些沉渣败孽。“人们向往着依靠紫砂这一门传统艺术发财致富本没有错,但是如果为了致富而忘却紫砂文化的精髓,不择手段投机取巧、见利忘义坑蒙拐骗,那就是在毁坏紫砂艺术,糟蹋宜兴紫砂的名誉,断送几万紫砂从业者的生路,”唐六琴说这话的时候,有点亢奋、有点激动。

  当一些人把趋名逐利视为紫砂艺人终极追求的时候,当紫砂市场被一时迷失方向的人们搅混的时候,跟波逐浪者比比皆是,所谓的“商品壶”大行其道。当时,一派混沌充斥于宜兴紫砂业界,混迹者穿梭其间舍义取财,坚守者忧心忡忡寂寥难耐。于此情此景之中的唐六琴夫妇没有乱了方寸,他们坚持恪守自己做壶40多年的信条矢志不变,坚持做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矢志不变。

  坚持用好料好泥做壶,坚持对每一把壶都亲力亲为精工细作是唐六琴老师制壶的信条和基本原则。如果仔细看看唐六琴老师的作品,就不难看出泥料的不一样,她所用的泥,是她父亲当年给她留下的老矿紫砂泥;也不难看出做工的不一样,任何一件作品如果被得到过正宗训练的艺人上过心用过功之后,就是不一样了,因为壶里充满了这个艺人的心血、汗渍、情愫和几十年的功力。唐六琴老师的作品之所以那么受人推崇,就是因为她的每一件作品里都蕴涵着她积累了几十年的功底、情愫、心血、汗渍和对紫砂梦的憧憬。她的壶迷这样评价:唐六琴大师的每一件作品,功底扎实,构思巧妙,形态把握准确,线条运用巧妙,壶身、壶嘴、壶把搭配比例恰到好处,若有镶金镶银则装饰技法娴熟,工艺独到,镶嵌严密;壶钮造型楚楚迷人一如画龙之点睛之妙笔,形态自然大方,内涵秀气可人,文化气息厚重,可令欣赏者怡然惬意,把玩者情趣适怀,收藏者如获至宝。


        唐六琴作品《久久如意》

  优秀的人品孕育了优秀的作品,好名声没有脚真的可行天下。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一位台湾藏家慕名专程赶来宜兴,通过层层关系找到唐六琴老师,十分诚恳地请求收藏她的所有作品.....以后的十几年,他们从藏友、壶友成为朋友、至交。朋友们的肯定、鼓励和希冀,激活了唐六琴沉积多年的创作灵感,十几年间,来自台湾藏家和全国各地壶友的知识补充、理念灌输、信息传达对唐六琴老师在传统思维的基础之上更新观念、创新作品起到了突飞猛进的推动。她的作品《久久如意》、《荷塘情趣》、《雅竹野趣》、《鸿运》、《和谐紫光》、《合菱提梁》、《大富贵》等等纷纷荣获国家、行业的各种金银奖。中国工艺美术学会常务副会长彭德骏这样说她:“唐六琴以她聪慧的悟性,继承唐门壶艺的同时,汲取丰沛紫砂文化,自成一格,独领风骚,是一位技艺精良造诣深厚,制作仿真花器、各类光器和筋纹器的全才。”

  国家邮电部为表彰唐六琴老师在紫砂艺术中取得的成就,隆重出版“唐六琴紫砂艺术成就纪念票”。“珍藏册通过邮票、电话卡、明信片的方式将唐六琴女士从事紫砂艺术研究四十余年来的风采和名作进行展示,全方位彰显了唐六琴女士作为艺术名家在紫砂壶领域的艺术风采和艺术成就。”


        与著名表演艺术家冯巩合影

  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节目中报道了唐六琴大师的《荷塘情趣壶》;

  人民日报海外版欧洲刊、中央电视台、江苏卫视先后对唐六琴大师进行采访并报道了她紫砂艺术人生的事迹。

  《华人时刊》杂志以“在传统与创新路上的唐门传人唐六琴”为题连载报导了她不平凡的从艺经历。

  当荣誉和赞美纷纷袭来,当来自祖国各地的藏家、壶友纷至沓来,当精神和物质都得到递进的春风扑面而来,唐六琴依然没有乱方寸,她还是她,应该怎么做还是怎么做,低调做人低调做事。有一句古语说得好:“地低成海,人低成王。地不畏其低,方能聚水成海,人不畏其低,方能孚众成王”。唐六琴夫妇就是这样,他们低调为人低调处事默默坚守住一方清净,不追波逐流,不张扬标榜,不涉猎商品壶,凭良心认真专心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作品,以此回报藏家和壶友们对他们的信任。唐六琴大师说:“我是宜兴紫砂的传人,做壶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祖宗,对得起宜兴紫砂这个名字!”

  壮心不已

  十九世纪法国的一位作家纪德说:“功夫,乃是艺术家最无法衡量的财产。”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创作和制作永远离不开艺人的基本功,基本功越扎实越全面就越能心手相随,将美好的创意变成现实。紫砂作品的创作更有其特定的要求,如悖律而行,最多也就做成一把沏茶的器皿,绝难以达到成为艺术精品之目的。因为家传的因素也因为师训的规谏,唐六琴老师从开始制壶就没有懈怠的时候,常常告诫自己粗心不得马虎不得偷懒不得,她心底压着的不仅仅只一把紫砂壶,而是她需要坚持不懈追逐的紫砂梦。

  俗话说:“熟,能生巧”,唐六琴一手娴熟的紫砂制作技艺,全凭日积月累始终不间断的操作,从艺那么些年,她几乎每天都要在泥櫈旁工作七八个小时,甚至连续几天十几个小时歇息不下来也是常事。除了精研制壶技艺以外,唐六琴老师对壶型设计、泥料配制、壶体装饰也颇有研究。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清华大学教授张守智先生这样评价道:“她(唐六琴)对自己用于制壶的泥料,更是讲究。在选料、配制上总是与丈夫亲力亲为,绝不马虎。因此,她制作出来的紫砂壶,单从泥料上已深得紫砂收藏行家的青睐了。”

  希冀思想道法的圣洁无暇,祈盼人类社会的和谐安宁是唐六琴原创题材重要主题之一。宜兴山区有非常丰富的毛竹资源,工匠们用毛竹劈成片,再剔成竹丝编成篓是唐六琴老师家乡的一项特色。这些用手工编成各式各样的竹篓,精工细作,实用还奇巧,煞是好看。深爱自己家乡的唐六琴老师觉得可以把它引申到她的紫砂作品上试试。从开始设计构图到反复推敲制作,尤其是一根根竹丝应该如何有序排列才有真实感,耗费了她差不多半年的精力,虽然历经多次失败,最后还是成功了,作品《雅竹野趣》就是:壶型似鱼篓,壶体之上爬着一只螃蟹,边上还妙趣横生地粘着一只小小的螺丝,镂空了的壶盖里一只螃蟹仿佛跃跃欲试着逃离的企图。这一把被中南海紫光阁永久收藏的壶,做工精良、线条流畅、立体感强、寓意新颖,曾荣获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

  唐老师有非常多的作品让人一眼看了就难以释怀,大气里面透着秀气,叫你震撼、激动、流连忘返。《和谐紫光》和《飞黄腾达》一款就有那么大的魅力。一条象征大中华民族的巨龙气势轩昂地奔腾在红色的祥云之上,寓指改革开放的中华民族正欣欣向荣,繁荣昌盛。壶制气势磅礴,端庄宏伟,气宇非凡,着实令欣赏着叹为观止。

  年逾60的唐六琴大师眼不花,手不颤,精神头倍儿足,至今依然天天开夜班制壶到凌晨。我们问她,你还图什么呢?老俩口吃穿住都富足有余,儿子聪明能干已经成才,该稍稍歇息了吧?她温和地笑了,说:“我还欠很多债呢,答应人家要做的作品交不出去,心里很愧疚。一天都不敢偷懒,好在我身体还行,谁叫我喜欢这事呢?”

  当花开溢香漫人间的时候,她已然如是,谦和、练达、真实、恬静。这就是国家高级工艺美术师,省工艺美术大师唐六琴。陈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