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本页

欧洲网 > 时政 >

“十连丰”后如何走好粮食发展之路?

2013-07-08 06:41 来源:人民政协网
       夏日炎炎,带着农民辛勤的汗水,沉甸甸的新麦颗粒归仓。目前,我国夏粮实现“十连丰”已成定局。在自然灾害越来越频发背景下,夏粮如何实现多年丰收?高起点上,未来增产潜力还有多少?如何破解农业发展带来的环境问题?粮食连年丰收为何进口依然增加?近日,农业领域多位专家就上述问题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

  粮食继续增产潜力如何

  “过去五年,夏粮主产区不是连续干旱就是收获期间雨水多,涝灾多。取得‘十连丰’得益于政策支持和科技进步。”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韩一军说。

  他表示,多年来,国家围绕粮食生产实施“四补贴”,实行最低收购价,从2006年开始,小麦和水稻最低收购价连续提高70%以上,促进了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同时,通过研发优良品种,改进栽培技术,加强病虫害防控,加快农机发展,对“十连丰”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

  “2003年至今,全国小麦增产幅度70%来自于单产。”韩一军指出,未来我国粮食增产还有一定空间。其中,玉米增产潜力最大,目前我国玉米单产刚超美国单产的一半;小麦生产处于世界中高水平,水稻种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通过农业技术集成创新、品种研发、适度规模化生产,还有增产潜力。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处助理代表张忠军表示,中国未来粮食增产潜力很大。一方面,水利等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约有一半“望天田”;另一方面,还有很多中低产田,通过改善条件,可提高产量。通过规模化种植,应用现代栽培方式,都可提高单产,深入挖掘潜力。

  化肥农药应提高利用效率

  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对化肥、农药等投入品依赖度高、利用效率不高,造成土壤板结、水体污染等问题引起人们关注。

  专家们指出,施肥指导需要在充分掌握土壤情况、气候等信息前提下才能给出科学建议,基础性的研究与数据搜集尤为重要。而在我国,农民习惯依靠“大肥、大水”增产。

  近年来,为促进科学合理施用化肥、农药,我国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等一系列措施,取得积极效果。

  专家们建议,今后应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使用有机肥和生物技术,加大对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支持力度。在土地有序流转基础上,促进粮食规模化生产,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统防统治等技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程国强指出,现在的农业资源对于粮食生产已经接近极限,已带来比较严重的环境压力,要本着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实施粮食安全新战略,做到有保、有放,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1至5月,我国稻谷和大米进口116.3万吨,同比增加19.5%。去年粮食进口亦呈增长趋势。国内粮食连续丰收,为何进口量不断增加?

  程国强表示,去年谷物进口增加,原因并非国内供给不足,而是由于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具备了进口的商业条件。

  他同时指出,从战略上看,今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进口国外农产品、利用境外农业资源将不可避免。目前中国土地资源自给率只有80%,只能满足国内90%的谷物、油料等农产品消费需求。这意味着,我们不得不从国际市场进口国内10%的农产品需求,以弥补20%的耕地资源缺口。

  韩一军表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肉蛋奶的消费将继续增加,对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应该看到,我国粮食实现连年丰收、增产,为保障粮食安全奠定了物质基础,但是本质上并不能解决国内粮食供需的结构性矛盾。”程国强说,目前我国小麦、水稻、玉米库存充裕,但还有部分品种短缺问题尚待解决。

  他指出,要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的方针,同时,提高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能力。对稻谷、小麦等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根本利益的主粮产品,确保较高的自给率;对非主粮农产品,要主动利用国际农业市场和全球农业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国内需求。

  (新华社记者 于文静)

(来源:人民政协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