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艺术 >

笔精墨妙 浑然天成——王作均画作和画论

2017-03-02 06:1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笔精墨妙 浑然天成
——王作均画作和画论
任承恩
  今年57岁的王作均,是中国画界少有的既拜过名师、又受过正规教育,既成长于本土、又游历过海外的画家兼学者。
 
  王作均,北京人,1974年他14岁的时候,拜上海名师王小廔学习传统山水画。1977年考入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雕刻专业。1983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专业,师从当代山水画大师陆俨少、孔仲起、童中焘、卓鹤君等名家,毕业后留校执教,曾是“新学院派”的倡导者。1991年赴美国旧金山艺术研究院学习。2007年回到中国美院攻读博士。现为中国美术学院副教授、山水高研班导师。
 
  作为一名教师,王作均著述颇丰,现已出版《写意山水画》《山水画法》《中国山水画》《搜妙——王作均山水册页写生精选》《王作均树石课稿》等专业山水画教程与画册。
 
  正所谓“画如其人”,王作均作品无论是传统水墨还是现代“墨彩”,无不流露出苍茫浑厚、沉着质朴的意象,体现出深厚的传统功底和丰富的创造性。
 
  在传统山水画创作中,王作均灵活运用他熟知的一切传统技法,无论简括繁琐,均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比如,他用北宋郭熙所创的“拖泥带水法”画山石,先勾勒山石外轮廓和主要的结构线,数笔之后,再依照结构快速加上皴法,充分利用生纸的吸水性以及“浓破淡”、“淡破浓”的相互转换,连勾带皴一气呵成,把“破墨法”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
 
  王作均的现代“墨彩”山水作品,已完全突破程式化的创作手法。是“先彩后墨”“先墨后彩”,还是“墨彩同时”,完全取决于画家“当下”的心境和灵感,并没有绝对的先后次序。画面的主体往往在瞬间定型,体现出一种“当下顿悟”的精神,也反映出传统山水画“大胆落笔、细心收拾”的艺术准则。
 
  王作均提倡笔墨、构图与布局并重,不可偏废。他认为山水画的线条并非以挺劲、富有弹性为最上品,应当根据所描绘的物象、意境与整体格调决定笔线的形态与意趣。
 
  在山水画创作中,王作均极重法度,强调“有法度地发挥与创造”。他立足于传统的披麻类线形皴法和斧劈类块面皴法,创造出许多新型树石画法,大大丰富了山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
 
  王作均回国后,看到书店里的山水画教材相对贫乏,水平良莠不齐,特地编写了基础教程《写意山水画》以正本清源。书中全面、精彩地示范了基础树石法与完整的山水作品,并深入阐述了山水画的法理,涉及笔墨、构图与布局。
 
  几十年来,随着西学东渐,国画界一直存在继承与创新的争论。王作均认为,继承者要洞悉古人的技法与意趣,深入领会传统笔墨与构造的高妙之处,并能触类旁通;要避免被笔墨的外相所迷惑而泥于古法、不知变通。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体悟隐藏在笔墨之下的精妙构造,进而将其抽离原作并善加变化、利用,与新的笔墨形态相结合,则自出新意。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7年03月02日   第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