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艺术 >

油画《井冈山会师》 再现胜利会师的喜悦场景

2021-05-17 07:5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油画《井冈山会师》

再现胜利会师的喜悦场景(我心中的红色经典)

 

刘 晟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5月17日   第 07 版)

 

  井冈山会师(油画)
  何孔德
  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作为一名创作实践者,我对红色题材美术经典的学习和分析一直基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历史还原角度,二是画面构图技巧方法,三是精神力量的传导方式。

 

  红色题材美术经典《井冈山会师》是由何孔德于1980年创作的油画。该幅作品描绘了毛泽东和朱德率领的两支革命队伍在井冈山胜利会师的喜悦场景。在这幅作品中,军队和百姓欢庆会师的宏大场面跃然纸上。整个场景气势恢弘,红旗飘飘,鞭炮齐鸣,人潮涌动。何孔德将人、物、景处理得神采各异、层次分明,率性中见功力,粗放中见精微。

  史诗般细节勾勒历史真实

  从历史还原角度剖析,令我最感欣喜的是何孔德巧妙地在“两身军服”上浓墨重彩,以史诗般的细节勾勒历史真实。透过画面,观众看到毛泽东身穿红军军服,朱德身穿起义军军服,两位领袖满面笑容,携手同行。这种不言而喻的符号表达,一目了然地还原了1928年4月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与朱德、陈毅领导的部分南昌起义部队在井冈山胜利会师这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揭示了作品的主题——“两支铁流汇合到了一起,从此形成红军主力,使我党领导的武装斗争的大旗举得更高更牢”(粟裕:《激流归大海》)。这样精巧、准确的画面设计,使得今天的观众在有限的画幅中,真切地了解到这段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强烈感受到革命者“雄关漫道真如铁”的革命热情、勇气与信念。

  “螺旋形”构图延展戏剧张力

  从当下大众审美经验来看,该幅作品画面的构图技巧方法给观众营造了一种舞台无限延展、想象空间不断延伸的戏剧效果。六面红旗成为观众视线的“指挥棒”,引导大家的目光从画面右下角开始,游弋到右上部分,再跟随画面上半部分红旗招展的曲线,视线转移到画面左上角。此时画面来个定格,稍歇片刻,气韵流动,“峰回路转”,观众视觉被左边小角落或背或侧的各色人物吸引,视线一路逡巡,漂移至左下角,军民“勾肩搭背”亲如一家的背影,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这支人民军队“军民鱼水情”的精神特质表达得淋漓尽致。画面就像一支会飞的、神奇的画笔,继续游走,观众的情绪与视线亦如影随形,透视至画面中部4个人物,最终强力聚焦到画面中心毛泽东和朱德两位伟人身上,形成了丰满平实却意境悠远的螺旋形构图。

  从绘画经验来看,螺旋形构图经常出现在描绘战争场面的宏伟雄壮与动荡激变的感受中,因为螺旋形构图可以产生激荡的向心力量,给人一种强烈的变化与不安感。但何孔德将这种“螺旋”技法创造性地运用在会师的欢庆场景中,反而形成了一种戏剧张力,从边缘外围到核心焦点,形成一股紧紧团结在领袖周围的聚合力、向心力。如石投湖水,波心荡漾,涟漪泛起,却奔涌至漩涡。而舞台中心两位领袖的携手格外吸睛,观众情绪与情感又随之波澜起伏,仿佛置身其中,成为欢庆会师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在这一点上,何孔德先生把握人物关系复杂性、创造巨型舞台画面的艺术天赋与人性洞察情怀令人钦佩。

  文艺工作者交出“时代答卷”

  重读红色题材美术经典,我最大的体会是其对中国共产党历史的审美建构,通过视觉产生正大气象的崇高精神力量,以雄浑和刚毅的笔触,视觉再现党领导人民砥砺奋进的光辉历程。

  崇高伟大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人类的激情、梦想、自主性一直以来都是崇高的关键主题。井冈山根据地的建立,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样一条前人没有走过的正确道路。

  从这个角度来看,红色题材美术经典的成功,不在于文体创新,而在于对事件细节的提取和崇高感的把握,以及形成“绘画的舞台”。红色题材美术经典往往具有电影史诗般的品质,在艺术表现上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文艺界如何在学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过程中,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能否像何孔德先生一样,自如驾驭绘画语言,艺术化再现党带领全国人民不懈奋斗、艰辛探索、夺取伟大胜利的辉煌历史,创作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如何发挥文化力量、文学艺术作用,增强“四个意识”,服务大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贡献绵薄之力……成为摆在我们每名专职画家、文艺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要做个无愧于国家、民族、时代的答卷人!

  (作者为广州画院专职画家)

  

  经典回放

  油画《井冈山会师》场面宏大,气氛热烈。身穿红军军服的毛泽东与身穿起义军军服的朱德手牵手走在欢庆的军民中间,毛泽东的频频招手、朱德忠厚的笑容,将人物的个性特征提炼得简练准确。两位伟人紧紧相握的手,既有“会师”的象征涵义,又起到了“画眼”的作用。周围两支会师的队伍和百姓喜气洋洋,虽然人物众多,但作者处理得各具神采,不腻不躁。饱满的画面中,招展的红旗,炸响的鞭炮,给作品“会师”的主题增添了节日般的欢快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