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娱乐 >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真实再现历史风云

2023-11-03 10:09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电影《志愿军:雄兵出击》——

真实再现历史风云

 

尹 鸿《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11月03日   第 07 版)

 
 

  影片《志愿军:雄兵出击》上映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抗美援朝题材重大,该片继《金刚川》《长津湖》《长津湖之水门桥》《狙击手》等同类题材影片之后如何创新突破?导演陈凯歌如何将自己的个人艺术风格与这样的宏大主题相结合?在观众的期盼中,这部影片以人物为核心,将故事、细节、场面与历史大背景、战争大格局、时代大走向融为一体,与“长津湖”系列用枪战动作类型片的方式聚焦战役、战场不同,它显示出更强的历史感和整体性;也与《金刚川》《狙击手》以虚构为主的战斗故事不同,它坚持“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在历史真实中构建了艺术真实,将重大历史事件重现在观众面前。

  《志愿军:雄兵出击》巧妙选择了一些具有时间延展性、空间典型性的历史瞬间,用一个个标志性的点,形成了纵横交错的时间线和空间面。1950年国庆节毛泽东与林巧稚的对话、彭德怀候场听会、毛泽东对朝鲜战争走向的敏锐判断、毛岸英自告奋勇上前线、美军的骄横自负、伍修权在联合国的义正辞严、志愿军松骨峰阻击战等,成为影片必不可少的关键点,呈现了朝鲜战争的起伏、战争对中国所产生的战略影响、中国领导人作出“抗美援朝”决策的艰难和果断、战争初期我方的巨大牺牲、战争形势的转变和来自国际上的压力等,对当代观众了解抗美援朝那段历史,既具有认知价值也包含教育意义。

  历史真实感是这类影片被观众接受的前提。《志愿军:雄兵出击》对许多历史瞬间的展现尊重了历史。从北京中南海到前线志愿军总指挥部,从美军远东司令部到联合国会场,从朝鲜的地貌特征到战场的腥风血雨,借助美术、化妆、服装、道具、音响等艺术手段,影片整体上让观众具有在场感,众多演员也都在各自的表演空间中与历史人物之间达成了匹配。

  这部影片讲述的一个个片段和故事,主要集中在4组不同人物:中国党政军领导人和国内政治高层;以彭德怀为统帅的志愿军将领;参与前线战斗的志愿军司令部高级参谋李默尹和进行松骨峰战斗的志愿军第三十八军某连指导员杨少成等指战员;以伍修权、唐笙为代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联合国代表团成员。这4组人物构成4条主线,还有一条是由斯大林、杜鲁门、艾森豪威尔等各国政要为代表组成的辅线,众多线索交集在一起,使影片表现的历史具有完整性。《志愿军:雄兵出击》还用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来带动故事,其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人物是彭德怀,他的临危受命,他在志愿军大部队还没有跨过鸭绿江时的深入虎穴,他对前线官兵的严厉和慈祥,都通过鲜明的性格特征和行为细节呈现出来。此外,影片以速写、特写等方式,寥寥几场戏便让伍修权、江潮、吴本正、唐笙等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志愿军:雄兵出击》继承了苏联电影《解放》以及中国的《开国大典》《大决战》《建国大业》等影片的史诗传统,重在艺术地写史,以史为鉴。该片着力赞颂爱国主义、英雄主义精神,表现中国人民志愿军指战员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大无畏气概。影片中,众多人物构成了可歌可泣的英雄群像。战场上我军参与者、成长者共同见证了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嘉奖令中写的“三十八军万岁”6个字,其实,这也是影片的核心主题,即:志愿军万岁,抗美援朝精神万岁。

  《志愿军:雄兵出击》完成了它用艺术的态度和电影的方法重现历史的使命,成为同类题材的标志性作品。

  (作者为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