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网 > 中国新闻 > 公益中国 >

一位侨商的公益传承梦

2019-12-23 09: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郑连发奖学金:
一位侨商的公益传承梦
本报记者 聂传清 贾平凡
 
  “厦门精神”红色研学公益项目、人工智能创业沙龙计划、“种子计划”网络支教项目、临终关怀现状及可能、“音画梦想”公益支教项目、“卿芳好读书社”读书公益项目……您也许想不到,这一系列公益项目会出现在一个奖学金答辩会上。
 
  12月15日下午,在北京市朝阳区万东科技文创园13号楼,第十一届福建驻京团工委“郑连发奖学金”答辩会紧张有序地进行着。50位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北京15所高校的优秀闽籍学子,被分为5个小组依次答辩。引人注目的是,除了介绍个人经历,每位答辩者还详细介绍了自己设计的公益项目。
 
  这正是“郑连发奖学金”的不同寻常之处。“郑连发奖学金”分为综合组奖学金与专项组奖学金,最终综合组评选20名获奖者,专项组评选5名获奖者。获奖者每人可获1万元人民币奖励,其中包含5000元个人奖金及5000元公益事业捐赠资金,而公益事业捐赠资金必须用于开展公益活动。
 
  今年是“郑连发奖学金”设立的第11个年头。这个奖学金饱含一位侨商的公益传承情怀。
 
  郑连发何许人也?一位年龄不到40岁的青年侨商,一位有14年慈善公益经历的资深公益人。跟郑连发交流,你会因他儒雅谦逊的谈吐气质而心生赞叹,更会被他真诚质朴的公益精神所深深感染。
 
  郑连发热心公益,与“侨”有着深厚渊源。对他影响最深的人,当属闽籍华侨慈善家黄仲咸。“为振兴教育,黄老先生不惜倾尽资财,被誉为‘南安陈嘉庚’。”郑连发说,“我是南安人,我要向他学习,做一个有担当的侨商。”
 
  “我爷爷辈闯荡南洋,打拼赚钱很辛苦,但他们都很舍得为家乡建设花钱,为村里修路、架桥、办学校。我曾就读的小学是华侨捐建的。我父亲这一辈又一脉相承,并把这种公益精神传承给了我。”郑连发对公益有自己的理解,“公益不能等,不是一定要等到成为巨富之后才能做公益,而是从小处做起,重在坚持,积小善成大爱。”
 
  2006年,事业刚刚起步的郑连发就开启了自己的公益之路。从捐建村里的医院和学校开始,到2008年向汶川地震灾区捐助,郑连发的公益思路越发清晰。2013年,郑连发设立了资助家乡60岁以上老人的南安慈善总会“中鸿基基金”,捐善款500万元用于敬老、爱老、养老。成立于2009年的“郑连发奖学金”,旨在培养福建在京学子的社会责任感,奖学金由原来的50万元启动资金追加到400万元。
 
  “一开始,奖学金采用的是一次性奖励获奖者每人5000元的做法。2013年,一个学生用行动改变了我的想法。”郑连发介绍说,“2012年,一名中国传媒大学的学生获得‘郑连发奖学金’后,并没有自己用这5000元,而是去做了一个很有意义的公益项目。得知消息后,我非常感动,决定改变奖学金的设置方式。这样既奖励他们个人,也能在他们心中播下公益的种子。”
 
  为了确保奖学金评选标准的公正性和透明性,郑连发本人不参与、不干涉奖学金的评选过程。初评工作小组和复评工作小组成员,均由与奖学金参评者无利益相关者组成。“初评和网评环节接受福建驻京团工委和北京市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监督,奖学金由北京市京华公益事业基金会专门管理。”郑连发介绍。
 
  在答辩现场,每位评委面前都有一张“复评答辩评分表”。表格上,“答辩表现”、“综合素质”“公益计划”三大类一目了然,每一类下设4项详细的评审指标。评委根据学生现场表现打分。“除了学业成绩,公益服务经历是奖学金评选的重要衡量标准之一。”郑连发说。
 
  2019年10月19日,“郑连发奖学金”获得者、首都经贸大学学生朱绮娴用5000元公益基金,顺利开展心智障碍儿童快乐活动训练营项目第一期活动。给记者展示活动照片时,郑连发脸上笑开了花:“将5000块钱发挥出比100万元更大的社会效用,比赚100万更让人开心!”
 
  6年来,“郑连发奖学金”浇灌了百余位在京闽籍学子公益爱心的幼苗。这些学子也将公益爱心的种子向社会和家乡播撒,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力。
 
  今年奖学金又有新变化。获得者名额由20名增至25名,还增加了匿名网评环节。“增设5个专项组名额,用以鼓励具有体育、美术、书法、声乐、舞蹈等特长的学生参与公益。”郑连发表示,“希望能让更多优秀的同学参与进来,同时增强评选的公正性。”
 
  “到2029年,即‘郑连发奖学金’20周年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与‘郑连发奖学金’同龄的学生参加答辩。”郑连发满怀期待地说,“为把这份公益传承坚持做下去,我将不断鞭策自己把事业做得更好。”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12月23日   第 06 版)